走铜乡遗产,看绿汁凤凰
(散文)汤云明
绿汁,由彝语“潞兹啦”演化而来,意译为“石壁陡峭的江河”,如今,它是一条江的名字,也是一个铜矿的名字,还是一个小镇、一个村子的名字,它坐落在有滇中水城之称的易门县横断山系云岭山脉余支的大山深处,也是昆明、玉溪、楚雄三市的交界地。
早就听说过易门县绿汁镇有个曾经辉煌过的铜矿遗址,一直没有机会去看一看,最近,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凤凰花开了,有人说就连天空中都是这种明媚的红色,还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就趁着五一长假走绿汁铜矿,看凤凰花开。
对于我这个出生在上世纪70 年代初,又在国有老企业工作了10多年的人,对老工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小镇上走过,就象是见到了曾经熟悉的日常生活,供销处、职工食堂、洗澡堂、单身宿舍楼、电影院、新华书店、百货商店……游客们争相拍照、留影,然而,每一张照片都是满满的回忆和美好足迹,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镇有些象世外桃源,除了整洁而废弃的厂房,绿汁江边上还有肥沃的村庄、农田、菜地。
这里,田野里稻谷秧苗正在成长,马上就可以移栽进水田;西红柿、茄子、毛豆已经成熟;农家小院里,木瓜、芒果、葡萄惹人喜爱。这里还出产茶叶,有一个始建于1956年的腊品茶山,茶山四周森林植被茂盛,环境优美。腊品茶山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特点决定了茶叶生长快,周期长。每年可采三季,即春茶、夏茶、秋茶,其中尤以春、秋二季茶品质最好。
凤凰花也叫红花楹,得名于“叶如飞凰之羽,花若丹凤之冠。”是绿汁镇当之无愧的镇花,它绽放在每年5、6月份绿汁气温最高的时节。从入镇主道路凤凰大道一直延伸到木奔集镇,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火红的花团像一只只小凤凰在飞舞,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摄影爱好者,人们不畏108弯的艰险也要来一睹它的芳容,也为绿汁文化旅游节增添了热闹气氛。
距绿汁镇腊品村委会12公里的旧地基小组村中间有一棵榕树王,这棵榕树高约30米左右,需14个成年人手拉手能把这棵大榕树团团围拢。在榕树的下方根部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断。据说,腊品茶要用这口井打上来的水冲泡,才能尽显其味。至于是先有树还是先有井,已经无从考证了。
穿镇而过的绿汁江,也有人说是因冬春江水碧绿,如柳汁初染而得名,它属红河水系,是元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干沙沟村西麓,由北向南流经禄丰、双柏、易门、峨山、新平等县后汇入红河的中游元江。绿汁江长294公里,自然落差1651米,滔滔不绝的江水为矿山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水资源,也灌溉了周边的农田、果园。
我来的春末初夏季节,雨季还没有来到,江水不多,但清澈温柔,缓缓流淌在江底的大小石头之间,从两岸山谷里流下来的小溪经过村庄、田园以后注入江水。过小镇这段河床有近百米宽,因而很多淹不到水的地方就长成了草坪,开出了小花,有村民在这里放牧牛羊,更多的游客在河道里玩水、捞鱼、捡石头,还有人在河床上野餐、甚至搭起帐篷来露营。
可以说是,绿汁江江水浩荡,带走无数风流往事;绿汁古镇风采依旧,处处凤凰花开景美。因而,绿汁镇有“千年滇铜古镇,百里果蔬长廊”之称,我想,有江水的陪伴和慰藉,曾经居住过这儿,现在依旧住在这里的人们,都会永远幸福开心。 这个 绿汁镇,是易门铜矿的所在地,有滇铜之乡的美誉,在以绿汁镇为中心的区域,北起狮子山,南至炉房村,从1960年到1971年,三家厂、凤山、里士、岂富郎、老厂、狮子山、梭佐等七座大中型矿山和大小铜矿点50余个,组成了矿山的主体格局,它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就隐藏在群山壁立、溪流纵横的绿汁江峡谷间。
易门铜矿作为滇铜的古老矿区,自明、清、民国以来几经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尤其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易门铜矿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入列156个苏联援建项目。1953年开始勘探,1958年进行基本建设,到1960年正式投产,成为年产万吨铜的大型采选联合企业。在巅峰时期有3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与汗水,这里的每一片厂房都深深地铭刻下三代奋斗者在绿汁江畔接力发展基础工业、创造辉煌的历程。
然而,伴随着铜矿资源的逐年枯竭,一代代建设者、生产者先后离去,留下大量苏式厂房、住宅、桥梁以及“筒子楼”式职工住房等生产生活设施,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伫立着,仿佛凝固的历史,生动存留下新中国重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记忆。2020年,易门铜矿与北京电报大楼、海鸥表业手表制作生产线等61个项目一同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它将以新的方式继续鲜活在人们的记忆里、生活中。
5月初,正是凤凰花的盛花期,借着“五一”长假,绿汁镇举办了“绿汁铜韵·时光小镇”最美国家工业遗产2023年文化旅游主题系列活动,以“赓续易门铜矿精神·汲取时代奋进力量”百名老矿工绿汁行、“砥砺初心七十载•矢志奋斗铸未来”系列文艺演出、“绿汁铜影•时光记忆”怀旧电影放映、“忆芳华·梦绿汁”矿工群艺展演、“梦回绿汁江·醉美凤凰花”啤酒狂欢节、“追忆时光·味道绿汁”特色餐饮商品一条街、“走进易门·遇见绿汁”虎掌舞非遗文化体验等系列活动回望小镇的70年光辉岁月和曾经的美好时光。
漫步在工业小镇,回味着过去的旧时光,老旧厂房、店铺、办公楼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让狮凤山低头,叫绿汁江让路”、“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等当时写下的标语口号,以及电影院、供销处、百货商店……门前的商品介绍和海报,还在墙面清晰可见,仿佛时光已经倒流,一个个遗址、故事就出现在眼前,人们又回到了那个艰苦奋斗发展基础工业的岁月。
镇中心的绿汁电影院建于1976年,采用剧场设计,建筑面积3142平方米。设有地下室、会场、会议室、休息室、化妆室等。20世纪80至90年代,影院每月放影2至3场次,每场可容纳1314人观影,现在仍然完好可用。
著名景点三家厂吊桥是三家厂至狮山矿上下班过往主要桥梁和矿石运输通道,位于绿汁镇以西3公里的绿汁江上,三家厂矿洞东侧。20世纪80年代,由易门铜矿工程处自行设计建造,原建有人行吊桥、车行吊桥各1座,现保留为车行吊桥。桥为东南至西北走向,全长50米,宽3.8米, 桥面宽3.3米, 桥面距离水面高9米。桥面采用钢铁铺成,两侧各有6根钢索护栏,桥两端由混凝土浇铸的牵引柱及粗大钢索牵拉。
易门铜矿机修厂始建于1953年,因随矿山设立而设置于三家厂,主要承担建矿初期勘探机械的小修和备件加工,供应矿山生产生活用电。1961年搬迁至绿汁镇,当时承担矿山和选厂部分备品备件生产。1996年更名为易门矿务局机械总厂,2000年改制为易门达鑫矿业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机修厂坐北朝南,部分厂房由苏联专家设计,分为铸造、锻铆焊、精加工、机大修及现已拆除的钢球等五大车间,现存厂房保存相对较好,见证了易门铜矿的发展历程。
木奔大桥于绿汁镇小木奔,1959年建成通车,呈南北走向,全长169米,宽9.4米, 高23米,为机动车、牵轨电机车和人行三用桥。为易门矿务局运输铜矿和绿汁江西岸坑口所采矿石运至选厂的主要桥梁,现已经停用,仍保留原来风貌。
岂富郎矿旧址,岂富郎矿在清朝时期曾有土法采炼,有旧洞50多个。1957年易门铜矿对其进行地质勘探,探明矿石储量为500万吨,铜矿物以斑铜矿为主。1966年 易门铜矿在岂富郎建设,1970年正式投入生产,时称易门铜矿四坑,1989年更名为易门矿务局岂富郎分矿。岂富郎矿生产的铜矿石经索道和电机车运到木奔选厂。到1997年停产,一共开采了27年。当时职工最多时候达到900多人,矿区幼儿园、小学校、卫生所、商店、派出所、职工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曾是易门铜矿最繁华的矿山之一。
当时的铜矿主要用运矿列车把矿山里采出的矿石运到选矿厂,运矿列车由侧卸式矿车、人车、电机车三大主体组成。车头黄色部分是电机车,驱动列车行进,中间为人车,用来载人,后面是侧卸式矿车,用来装载矿石,容积有1.6立方米和2立方米两种。三家厂、凤山、里士和岂富郎的矿石,都是通过建在1208米高的狮凤山主平窿,采用这样的运矿列车,把矿石运到木奔选厂。
从易门县城到绿汁镇的老公路上,有108道弯的盘山公路,是云南省内少有的盘山公路景观。公路最高处绿汁二十五公里海拔达2275米,而最低处绿汁集镇海拔仅为1238米,公路高差达1037米,其沿途跨越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六大气候带。沿公路盘旋而上,万山群教间层峦叠嶂,山青林密飞鸟相伴,在观景台上可以看到“山舞银蛇,一路山色一路景,无限风光在绿汁”。如今,玉楚高速公路在绿汁镇就设有出入口,大大方便了这里的交通出行。
因为来的游客实在多,镇上把所有单位、企业、空场地都开门让游客免费停车,并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都还是停不下这些慕名而来的车辆,以至于道路两边都停满了车,经常造成拥堵。小镇的居民也趁此次机会在特色餐饮商品街出售土特产、蔬菜水果、美食小吃,让旅游节为他们增加一些收入。
由于转型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在20世纪初改制或已经民营化,特别是矿山企业或矿山城市,比如云南的东川、个旧、易门绿汁等众多大型国有企业都面临矿产开发完以后,人气不再的情况。因而,原本留下来的工业遗产很多,但有些企业停产以后就因城市建设而被拆迁了,什么遗迹也没有留下,有些企业在改制后即使保留了下来,也重新换了名字,重新规划建设了,原来的样子和厂房几乎无存。只有昆明主城周边的一些企业因区位优势,得以保存下来,经过改造以后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营广告、影视、印刷、演出、文创设计等行业,以特有的方式继续发挥着老工业厂房的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是一页鲜活的史书,它作为国家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地处深山的易门绿汁铜矿,因人口稀少和交通闭塞、又不会被房地产等开发利用,有幸成为“中国工业遗产小镇”被保留了下来,成为那个年代的人的美好记忆和怀旧,也可以作为文学及影视作品的创作、拍摄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汤云明简介:当代作家、诗人,云南省作协会员、昆明市作协会员、昆明市晋宁区作协副主席。男,汉族,1973年出生,199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出版诗歌集《岁月之上》、散文随笔集《随言散语》、长篇历史小说《清臣汤曜》等多部作品。